算算受hsl推薦看了美國著名的電視影集:CSI-犯罪現場後,至今已經好幾個星期了,結果我也產生了CSI效應?!


看過這期(Agu. 2006)的科學人雜誌嗎?正巧討論到CSI效應。何謂CSI效應呢?大抵是說美國的檢察官、警察、法官等發現受到這個熱門的鑑識科學影集的影響,漸漸有陪審團對於物證(physical evidence)的要求到了不合理的程度。

因為影集內鑑識人員出神入化的採樣、DNA分析、解剖學、情境模擬等等,這些具有科學基礎的分析,慢慢讓人認為真實世界的鑑識人員遇到案件時也該如此,並且都可以抽絲剝繭的找出嫌犯和犯罪手法。但是真實事件與影集的落差實在太大。真實情況下:太多證據可能遺失,指紋可能模糊,且人力不足、資源不夠、需求特殊等等反倒是真實情況經常發生的。因此若當有陪審員以影集的角度過份要求檢察官提出具體物證時,也難怪會有CSI效應之說了。

但不管如何,真實世界裡重要的是...陪審員是否為會因為看過影集的關係,真的做出不合理的判斷?以雜誌的內容還看,研究CSI效應的一篇論文顯示在可能擔任陪審員的人裡,常看CSI影集的人與不看的人,做出「無罪開釋」心證的機率以及推理過程,其實並沒有差異。簡言之,CSI效應應該不存在。但完全缺乏鑑識科學的證據令他們不安,雖然他們知道物證並不會解決假設的罪名。

其實CSI吸引人之處,當然是在於劇中人物大量使用科學手法的關係,每個檢驗分析都是有根據,這點才真的讓我深深著迷,至於真實世界是否如此,就未必這麼計較了(至少理論上/實驗室內是對的)。於是乎,一看上癮,難以自拔。從一開始的看不太懂鏡頭為何要帶到幹員們在調石膏(原來是倒入傷口,凝固後可顯示出凶器大致形狀),到現在看到主角望著一瓶開過的可樂發呆,就知道大概是要做實驗,從氣泡減少的程度去判斷可樂的主人是從何時就出現在現場....

到現在大概每天晚上都得看上一集,才肯滿足去睡(即使眼皮都快垂下來),所以...CSI效應在我身上已經越來越明顯了!從那日益暗沈的黑眼圈+浮腫眼袋就知道了。

參考資料:
科學人雜誌---CSI效應
CSI 官方網站(CBS電視台)
AXN CSI影集介紹 (目前AXN有重播第二季)
AXN CSI第六季介紹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psilons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